不能把价格贵和“刺客”画等号

2022-09-08 09:29:45 中国食品报

  继雪糕“刺客”之后,话梅、茶叶、保健食品等多个消费领域都出现了“刺客”。这些“刺客”的共同特点就是贵。

  敢于吐槽、不断揪出“刺客”,反映出消费者维权意识的逐渐增强。但是,也要仔细分析消费者的声音,贵不是“刺痛”他们的根本原因。

  一些商品或服务之所以被称为“刺客”,是消费者在结账时突然发现价格远超预期,无奈被迫买单。真正“刺痛”消费者的是商品或服务没有明码标价,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没有得到保障。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并不十分清楚,结账时难免产生心理落差。比如,一些所谓的保健食品是由食品加工厂生产的普通糖果或固体饮料,出厂价最便宜的每斤仅几元,卖家却杜撰了“院士”“干细胞疗法负责人”等头衔,虚构产品疗效,售价上百元……

  消费“刺客”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应该严厉打击。但是,随着“刺客”一词的走热,有泛化的趋势,需要甄别哪些是真“刺客”,尤其是不能把贵和“刺客”画上等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需求侧的升级倒逼供给侧的升级。比如,有报告显示,冰淇淋消费场景已从单纯的消暑解渴,向社交分享、文化共鸣、居家零食等方向转变。这促使一些企业向高品质、文创方向转型。较高的研发、设计等前期投入,推高了商品的最终售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一些商品或服务,市场不能以过去印象中的价格来否定其涨价的合理性。如果产品质量好、有创意、品牌塑造得好,应该允许其有合理的溢价。从长远来看,这是有利于企业升级发展的。

  当然,鼓励企业向高品质、高端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的同时,类似讲个故事就想抬高产品价格的行为,也要坚决反对。这对监管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从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合理的产品定价与产品标准相关,应该尽快制定各行业产品标准,增强价格信息的透明度。

  消费升级是大势所趋,不是不允许商品或服务涨价。卖得贵可以,但要贵得有理由、贵得理直气壮、贵得明明白白。与此同时,应该对生产平价商品的企业给予更大力度的扶持,以此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消费场景的消费需求。

(杜 鑫)

《中国食品报》(2022年09月08日03版)

  (责编:杨晓晶

 

 

 

中国食品报网友
联系电话:010-63392022 联系邮箱 cnfoodcul@126.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