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治理与消费心理层面解读“海克斯科技”话题

2022-10-08 15:18:51 中国食品报网

  截至9月29日,某短视频平台,“海克斯科技”话题的播放量超过了15.2亿次、“科技与狠活”的播放量超过了9亿次、“三花淡奶”的播放量超过了5.7亿次,有关话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热议。

  近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品牌战略工作委员会邀请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国际文化科技研究中心庄宁研究员,就近期火爆网络的“海克斯科技”话题进行了深度访谈。庄宁研究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哲学博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著名心理学家彭凯平教授的学术助手,其受聘为多地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专家顾问。就“海克斯科技”现象,庄宁研究员从社会治理与消费者心理方面进行了剖析。

  庄宁研究员认为,“海克斯科技”现象的发生,从社会文化与社会心理层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认知特征:

  首先,大众习惯性认知与食品添加剂行业现实情况之间存在着认知偏差。即人们认为的事实和真正的事实是不是一回事的问题。大数据时代的海量信息带来的“噪音”加剧了这种偏差,影响了大众的信息判断与结论。

  其次,大众心理对食品安全存在比较显著的“高敏感偏好”。人类本能的趋利避害机制,在漫长的进化中形成了人类对危险与有可能的伤害的高敏感度偏好。对于任何类似这样的风险与可能性伤害很大程度上会引发人们非理性的情绪异样。近年来,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在人们的经验层面上引发了大众对食品安全的焦虑,而涉及这类话题的时候,特别容易在社会层面对相关知识经验判断不清的情况下,引爆一种“情绪联想”。在这种社会心理规律下,大众的情绪十分容易被新的安全事件点燃,引发焦虑共振,进而引爆舆论。

  大众对热点问题的反射式从众心理引发文化共振。焦虑共振最终会形成文化共振,这是个体存在心理学作用于社会后最显著的特点。事实上,在互联网平台上充斥着大量为吸引流量、博眼球、带节奏而不关注事件本身的不负责任的传播,这种传播很多时候并不科学也不真实,但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或焦虑。海量的传播一方面会放大社会情绪,同时也特别容易引发跟风。继而,“跟风”会加剧从众心理的效应;从众心理又加剧了某些无法得到确认的热门舆论的进一步爆发,形成文化共振效应,而一旦文化共振效应形成,一些孤立的事件与个体心理就会演变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与社会心态。

  对于如何提升消费者科学认知和社会治理层面建设,庄宁研究员建议:

  从最基础的角度来说,对于事件本身的科学性、信息合理披露、社会治理边界等还要做出更多、更长效的建设,打好基础的社会治理工作。

  从行业本身来说,要大力加强多种形式的行业科普与人文输出,从而提高社会普遍认知水平与道德水准。

  在某些事件发生后,政府、行业、专家、企业界等要第一时间及时发出理性的声音、科学的阐释,进行通俗易懂的传播,让公众能快速与便捷地听到这些声音,掌握正确的信息,提升对类似事件的判断力。

  同时,从构建积极社会心态、建设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方面,各级部门要努力拥抱互联互通的时代特质,更加关注大力建设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民众的认知水平矛盾的解决,形成良性的协调机制。这有助于对舆论中的不良信息进行及时的研判、解读、疏导、引导,这种社会层面的食品安全共治更积极,让消费更放心。

  (蒋梅)

 

  责任编辑:黄欣   审核:王金臣

 

中国食品报网友
联系电话:010-63392022 联系邮箱 cnfoodcul@126.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