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流水鳜鱼肥(一)

2023-03-24 05:00:00 中国食品报

  春风不解意,三月桃花寄。阳春煦暖时节,草长莺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风拂面,岸边挂满了碧绿的杨柳枝条,随风摇曳。河面碧波荡漾,活泼的鱼儿欢快地在水中觅食嬉戏。

  唐人张志和《渔歌子》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盛开的春天,正是江南水乡鳜鱼肥美的季节。作为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鳜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乃鱼中佳品。

  从古至今,鳜鱼备受人们的喜爱。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品鳜鱼、饮美酒,不啻为人生一大享受。由此也衍生出与鳜鱼相关的饮食文化。

墨藓点衣鳞细细

  经过漫长冬季的蛰伏,开春后气温回升,又到了鱼类繁殖的季节。这时正是鱼儿体硕膘肥之时,鲥鱼、鲫鱼、鳜鱼都是当令鲜味。俗话说“正月沙螺二月蟹,三月鳜鱼四月蚌”,三月正是吃鳜鱼的时节。

  鳜鱼,又称桂鱼、季花鱼、花鲫鱼、鳌花等,是鲈形目鮨科鳜属的一种肉食性有鳞鱼类。它的身体较厚,但是也长得比较扁,眼后背部显著隆起,嘴巴长而尖大,鱼身呈青黄两色,还常有黑色的、不规则的斑纹交错其间,背鳍、尾鳍和臀鳍都有黑色的斑点。

  鳜鱼喜欢栖息于江河、湖泊、溪流、水库等水草茂盛较洁净的地方,白天一般潜伏于水底,夜间四处活动觅食。鳜鱼生性凶猛,幼鱼以小型鱼类、虾类及蝌蚪等为食;成鱼主要摄食鲤鱼、鲫鱼等鱼类。鳜鱼嘴巴较大,并且长有锋利的牙齿,背鳍上有12根坚硬的利刺,身体表皮有条纹型和不规则形状的黑斑。

  鳜鱼的亚种很多,大体可分为翘嘴鳜、大眼鳜、斑鳜、白头鳜、波纹鳜、暗鳜、长体鳜、高体鳜、柳州鳜。在我国,鳜鱼不仅分布广泛,而且种类很多,如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地均有出产。据地方志记载,仅湖南常德境内所产之鳜鱼就有翘嘴鳜、斑鳜、暗鳜、长鳜、波纹鳜等数种,尤以翘嘴鳜、大眼鳜、斑鳜为多,产量颇高。

  鳜鱼肉多刺少,肥满度高,肉质丰腴细嫩,味道鲜美可口,内部无胆少刺,营养丰富,历来被认为是“鱼中上品、宴中佳肴”。一句“席上有鳜鱼,熊掌也可舍”,道尽鳜鱼之味美。春季的鳜鱼最为肥美,曾与黄河鲤鱼、松江鲈鱼、兴凯湖大白鱼共享华夏“四大淡水名鱼”的盛誉,并名列“春令时鲜”前茅,历来被作为宴席的首选。

  唐人将鳜鱼称为“龙肉”,以示珍贵;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则称其为“水豚”,认为其味鲜美;在清代,鳜鱼曾作为八大贡品之一进贡皇宫。最常见的做法是清蒸。由于肉比较紧致结实的缘故,苏帮菜里显刀工的松鼠鱼,常用的便是鳜鱼。此外,红烧、水煮等做法也相当不错。

  鳜鱼的“鳜”是值得玩味的。在南宋笔记《梦粱录》与《武林旧事》中,鳜鱼称鯚鱼。“鯚”是从“罽”而来,罽是毛织物,罽锦丽且坚,古人认为鳜鱼身如罽锦,故称其“罽鱼”,因为“罽”字难写,于是就写成了“鯚”。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鳜”的理解是形体上的:“鳜,蹶也,其体不能屈,曲如僵,鳜也。”同时,他还解释“昔有仙人刘凭常食石桂鱼,桂鳜同音,当即是也”。后来鳜鱼与桂鱼经常混用。现代人们将“鳜”谐音为“贵”,因此鳜鱼也有了“贵族鱼”的美誉。

徽菜名角臭鳜鱼

  因为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桃花季的鳜鱼便名闻天下了,不知倾倒多少古今河鱼爱慕者,许多鳜鱼名馔于是竞相登场:如满汉全席中的翡翠鳜鱼、苏帮菜中的松鼠鳜鱼、上海菜中的三丝鳜鱼、北京的锅塌鳜鱼……让老餮们垂涎三尺。其中,比较特别的吃法当属徽菜的代表作——安徽徽州地区的臭鳜鱼。

  臭鳜鱼是徽州地区的传统民间菜,流行于歙县、休宁、黟县、绩溪一带,以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而著称。其实,臭鳜鱼的本名应该叫作“腌鲜鳜鱼”,有一种发酵过的、似臭非臭的气味,绝非臭鱼烂虾的腐烂味道。

  在徽州方言里,“腌鲜”与“臭”接近,表达着徽州人对“鲜”的追求。这是用盐腌制,依靠盐和食物产生化学反应,发酵出的一种味道。在过去,新鲜食物不便长期储存,徽州人养成了“盐重”的传统,徽菜的风格也由此奠定。

  徽州人爱吃鳜鱼,但徽州并不盛产鳜鱼。对鳜鱼的追捧反映了徽州文化里的江南属性。于是,徽州的鳜鱼严重依赖“进口”,从长江沿岸的安庆、铜陵、池州等地贩运。古时鲜鱼保存不易,当桃花盛开、鳜鱼鲜肥之时,鱼贩用盐腌,以防止鱼肉变质,属于不得已而为之。木桶之内,一层鱼,一层盐,运输途中经常翻动,可以保持几日不腐,只是微臭而已。

  鳜鱼属肉食鱼类,味极鲜,徽州人烹饪腌鲜鳜鱼,就是要充分发挥鳜鱼味鲜肉嫩的特点。整鱼先煎后烧,用笋、肉、辣椒、葱姜蒜等味道十足的食材搭配,不会喧宾夺主,反倒像是“激将法”,充分调动了鱼肉的鲜。夹一筷子鱼肉,弹牙多汁,细嚼起来满是鱼肉特有的鲜甜,丝毫没有半点臭味。经过石头压制的鱼肉也更加紧实,不散的质地成就了臭鳜鱼独特的口感。

  作为徽州人的一大发明,臭鳜鱼的出现并非偶然,徽州菜里的腊八豆腐、毛豆腐同样以“臭”闻名。因此,集合了徽州的地理、气候与徽州人饮食习惯的臭鳜鱼,很轻易地成为徽菜的当家菜。

  在美食纪录片《鲜味的秘密》中,谈到臭鳜鱼等“臭类”美食时,特别提到腐鲜的概念:“臭味的食材是保鲜失败的结果,叫腐而不败。腐,香出来了,这叫腐鲜,鲜出来了。”

  臭鳜鱼的制法在唐代《太平广记》中有详细记载,将新鲜鳜鱼用木桶加淡盐水腌渍,以青石压住,经六七天发酵,便可产生似臭非臭的气味。其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将鱼肉中丰富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一部分氨基酸产生鲜味,一部分氨基酸进一步分解为有不良气味的胺类。也就是说,臭鳜鱼的“臭”是微生物发酵过程中,鱼体内酶原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下,鱼肉蛋白质和其他有机物被降解生成游离氨基酸、游离脂肪酸和核苷酸等小分子鲜味物质时释放出来的味道。最后通过煎炒烹炸,臭味飘散,鲜味犹存,鲜香入骨。

  尽管和咸鱼一样,臭鳜鱼也经过用盐腌制的过程,但与咸鱼最大的不同是盐量的控制。一步之遥,臭鳜鱼的咸鲜味便会转变为咸鱼的咸香味。如果盐量过大,就变成了咸鱼,发酵不出来。不过,不同人家对口味的偏好不同,腌臭鳜鱼的用盐量和腌制时间往往略有差别。

  一般来说,腌臭鳜鱼的标准通常是选一条1.2—1.5斤的鳜鱼。有经验的大厨在腌之前不洗鱼,不沾生水,也不动鱼鳞、鱼鳃,仅把内脏去掉,目的就是保鲜。先用手把盐揉进去,里外都要涂抹均匀,鱼腹和鱼鳃里面也要多放一点盐,然后将其放入木桶中。使用木桶的好处是透气性好,发酵过程更为缓慢。将鱼一条条码好之后,用鹅卵石压紧,这样可以把鳜鱼的血水逼出来,让盐充分渗进去,从而使鱼不会太腥。大约腌制半个月,看到鳜鱼有点发红就可以了。起缸的时候,再把鱼鳞、鱼鳃等部位用水清洗干净,晾晒一两天,然后放到冰箱里保鲜。

  腌好的鲜鳜鱼,并没有明显的臭味,而是发出一股淡淡的腥味。将鳜鱼清洗之后打上花刀,先把咸肉丁、冬笋丁、香菇丁、姜末、泡椒末下锅爆香,再将鱼放入锅中,加酱油、黄酒和适量的水,然后盖上锅盖烧制15分钟左右便大功告成。当一盘鲜美的徽菜臭鳜鱼缓缓上桌的时候,你会惊叹于它的臭,品尝之后,更会惊叹于它的香,巨大的反差形成了极深的心理印象。

  恰到好处的烹煮让鱼肉几欲外翻,红椒、白蒜、青葱各种食色相得益彰,汁紧芡亮,异香扑鼻,鱼肉粉润。举箸轻挑,鱼肉就像蒜瓣一样,一片一片分开,肉质犹如新鲜鱼一样鲜美,又多了一些韧性和嚼劲。在重石的压力下,鱼肉中水分变少,本来鳜鱼的肉质就很紧实,这么一压,更有嚼劲和弹性,因此吃起来,在口中会有回弹的感觉。而微生物的作用,也让这道河鲜变得愈加爽滑。鱼肉在微辣微咸的汤汁的浸润下,充满了滋味,一种新生的咸鲜由此产生。辛辣把残余的丝微腥气赶走,而臭味在热力的作用下,早已荡然无存。吃完鱼肉,剩下的黏稠汤汁,还能再拌上一碗白米饭。如此看来,无论是下酒还是下饭,咸香辣爽的臭鳜鱼都属实是上品,也难怪吃过的人都对这种味道念念不忘。

  以往吃到一份好吃的臭鳜鱼需要些运气,这是因为臭鳜鱼的腌制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师傅的经验、温度、湿度、腌制时间都可以决定一条臭鳜鱼的品质。因此,臭鳜鱼成为一种口味随机性很强的食物,一千个师傅可能会做出一千种臭鳜鱼。香臭之间,始终是一门“玄学”。

  臭鳜鱼诞生于无法冷冻、不便运输的年代。如今,吃到新鲜鳜鱼对安徽人来说已经毫不费力,臭鳜鱼不但没有退出,反而越来越香,并且从地方美食流行到全国各地,在各地饮食文化中擦出更加多元的火花。

  (王宁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3年03月24日06版)

  (责编:王 宁)

 

中国食品报网友
联系电话:010-63392022 联系邮箱 cnfoodcul@126.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