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记陕西科技大学李祥教授二三事
2024-03-21 15:34:47 中国食品报网

  春天万物复苏,春季气温回暖又是冷暖交替,使土壞湿度增大,作为禾本科一年生的植物小麦,也就是说在小麦的幼苗期,它在春季气温回暖的情况下,小麦就容易发病,这段时间是小麦病害发生、防治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人相对较忙的季节。

李祥教授在蓝田县查看小麦长势情况

  3月11日—12日应西安农技推广中心杨美悦主任的邀请,陕西科技大学教授、陕西省有机肥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李祥驱车前往蓝田县、临潼区小麦“吨半田”试验示范点,开展复合生防菌防治小麦茎肌腐病实验。小麦茎肌腐病是由假禾谷镰孢菌、禾谷镰孢菌等病菌综合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该病一旦侵染,会造成小麦分蘖减少、病株矮弱、穗粒数减少、粒重降低等危害,后期易形成枯白穗,减产严重。本实验拟在增施生防菌的基础上,营造扶正压邪的微生态环境,抑制假禾谷镰孢菌、禾谷镰孢菌的繁殖和生长,为小麦丰产、稳产奠定基础。

  小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中国三大主粮之一。我国北方有以小麦为主食的饮食习惯。

  由于去年冬季地温较低,小麦分蘗普遍较少,为保证小麦高产稳产,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人的碗装中国人的粮、中国人的油”的指示精神,此时小麦春季防病刻不容缓。

  小麦的病害主要表现在茎叶,根源在土壞,营造健康的土壞微生物环境,构建扶正祛邪的微生态,提高土壞肥力,是“化肥、农药”双减,粮食安全的关键,“庄稼一枝花  全靠肥当家”负载营养微生菌剂的开发和应用正是生态农业的具体实践。

  用生防菌液浸种,负载营养的微生物菌剂作基肥效果最好,但因播种时天气的影响错过最佳时机,但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也算是为生防菌的应用探索一个新的领域。

  秸秆还田倡导了多年,但还田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严重,应该将“还”与“种”分开,实现由“收得快”向“收得好”,还得彻底地转变。“还”的目的是为“种”提供好的土壤条件,“种”就是在优质还田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农机技术保证苗齐、苗壮,二者互为因果。秸秆还田的目的就是利用微生物菌剂加速秸秆腐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与外界水、肥、气、热的交换能力,构建大田作物二氧化碳释放与作物吸收之间的动态平衡,实现农业的碳中和。你看上季玉米秸秆大还在土壤表面,其上的病菌很容易传播在小麦上,要保证小麦丰产稳产就必须在“还”上下功夫。

李祥教授在蒲城县查看小麦生长情况

  3月15日—17日应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王杨军、张养利的邀请,李祥等前往孙镇试验示范站、澄城县种粮大户进行负载营养生防菌剂防治效果实验。期间考察了澄城县四亚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白吉庆的“种——养”结合模式下的粪污肥料化利用情况,白吉庆的赞不绝口、满脸笑容及葡萄的长势就是对这一技术成果最好的诠释。李祥表示说:“白吉庆思想解放,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勇于领先的精神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前行。记得我们认识不久,针对沼气技术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经讨论决定借鉴传统酿酒技术,将经过筛选、负载营养的微生物菌泥,黏附在发酵池的侧面和底面,增加发酵时微生物的数量,提高发酵速度。这一技术虽用料不多,但掌握这一技术的人少,工价相对较大,在没有任何项目的支持下(现在省科技厅每年都有资助),白吉庆说干就干,为我们创建粪污处理的‘澄县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的付出获来了千倍万倍的收获,今日走进粪污处理地再闻不到恶臭的气味,无机氮(氨气)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成有机氮(有华中农业大学李庆教授的实验数据为证),发酵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葡萄园,秋天成熟葡萄的香味讲述着我们的故事。”

  千好万好,不如百姓的口碑好,农业种植业绝不是一件敲锣打鼓的事情,要扎扎实实服务“三农”工作,才不愧对“优秀三区人才”的称号。

在澄城县查看小麦情况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是全国养殖大县,养殖基础好,那么如何在现有的粪污处理设施的基础上实现粪污肥料化利用,完善“澄县模式”,在张养利的带领下,来到养猪大户张厅海总经理的粪污处理池前,板结裂缝的土地,还未分蘗的小麦诉说着未发酵粪污的种种弊端,但未发酵腐熟的粪污浇地后必然产生土壤板结、苗小、苗弱、死苗、断苗的现象,而发酵腐熟的粪污才是肥料,才是作物生长的原料。经协商开春后开始改造、完善现有发酵池的措施,也算“澄县模式”的一种补充。

  经过发酵腐熟的畜禽粪便是庄稼的粮食,是很好的土壤改良剂, 土壤健康了,农作物就安全了,以小麦、玉米加工的食品也就安全了,人类很多怪病也就少了。

李祥教授在查看小麦根部的长势

  李祥教授感慨地说:“在返回西安的路上,窗外细雨濛濛是上苍对我的赏赐,为负载营养生防菌的生存提供了条件。这么多年是朋友、是基层的农技人员为我搭建平台,每次下乡都是我向他们学习的最佳机会,是他们使我走进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使我将所学,用于实践,不断地完善丰富自己,每次的下乡我都心旷神怡,因为伟大的使命在召唤着我们。”

  (王京臣)

 

  初审:李松 责任编辑:赵钰 审核:欧阳美华

 

 

 

中国食品报网友
联系电话:010-63392022 联系邮箱 cnfoodcul@126.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