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个最严” 推进社会共治

——宁夏银川全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纪实
2022-03-01 08:11:15 中国食品报

  自2016年5月银川市被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确定为第三批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试点城市以来,宁夏银川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四个最严”为遵循,突出监管机制、模式和方法创新,以信息化为手段,以社会共治为路径,扎实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2021年,银川市市场监管局被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授予“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上下一心 织牢食品安全防护网

  6年来,银川市围绕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强化监管、社会参与、群众满意”的原则,压实政府属地责任,推动部门履职尽责,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引导社会共同参与,形成了“部门联动、保障有力、运行高效、氛围浓厚”的创建格局。

  该市把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宁夏全域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区”作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打造城市饮食文化名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及重要民生项目,多次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强力予以推进。同时,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同志任常务副组长的银川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34个部门作为成员单位整体推进创建工作。各级各部门根据市政府统一部署,强化责任体系、组织体系、保障体系,以创建食品安全示范街区、示范社区、示范学校食堂、示范生产企业、示范小作坊园区为突破,以点及面,示范引领效应不断显现。

  加强基层建设,筑牢战斗堡垒。按照乡镇(街道)管辖区域,完成基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对市场监管管辖区域进行重新调整,配备干部613人,占干部总数的86.7%,为创建提供强有力监管执法能力保障。此外,推行食品安全区域监管网格化工作模式,549个社区(村)对辖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现100%网格化管理,建立882名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队伍,织密基层食品安全防护网。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利用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和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现代媒体开展常态化宣传。广泛开展“食药安全大讲堂”“食药安全+”进企业、进社区等“五进”宣传活动,在城市广场、各餐饮单位、药店等人流密集场所,全城投放创建宣传公益广告,提升广大市民食品安全意识和创建知晓率。全市在册食安志愿者队伍达到1803人,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4场次,不断激发社会各界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积极性。

聚焦重点 合力防范食品安全风险

  6年来,银川市食品安全整体状况持续向好,2021年全市各类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为98.54%,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为98.34%,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稳步提升。

  食品安全责任体系不断完善。印发《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方案》,制定51项部门工作指标,加快实现食品安全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根据创建新要求和监管新需要,及时调整银川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组成部门和银川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全面细化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食品安全工作职责和创建责任,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行业主管责任得到落实。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不断加强食品法律法规、经营规范学习培训,自觉落实质量安全管理、产品质量追溯、食品安全自查报告等各项制度,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诚信自律意识和从业人员规范意识有了明显增强。

  食品安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在宁夏率先实施市场监管系统干部食品专业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党校培训+专题培训+网络培训”的专业化培训模式,通过“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等多种方式,实施食品安全执法4G远程指挥,推动行政执法智慧化转型,以电子取证方式提高行政执法效率,政治素质硬、专业水平高的食品安全执法队伍初步建立。建设完成《银川市食品中毒数据库系统》,填补宁夏信息化处置突发食源性疾病空白,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技术保障。不断扩大食品抽检覆盖面和抽检数量,仅2021年,组织食品监督抽检14854批次,开展食品快速检测8.4万批次,食品抽检公示率和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率均达到100%。在全市建立189个包括疾控中心和所有医疗机构为监测点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累计监测数据达4470份,各类食品风险监测达每年300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延伸至乡镇和社区。

  依托“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二维码等技术,开发运行“银川市明厨亮灶智慧食安监管平台”,12209家餐饮服务单位纳入“智慧食安”监管平台实现智慧化监管。663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和488个肉菜经营单位纳入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食品质量安全及其相关信息顺向追踪和逆向回溯监管。1031户冷链经营户进入“宁冷链”系统,实施“三专、三证、四不”有效管理,试点运行校园食品集中采购平台,6类大宗食品实现定点采购,18.87万学生在校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食品安全治理效果不断显现。开展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完成黄河流域“清废行动”,确认整改点位27个,213.5万亩耕地全部纳入优先保护类耕地。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累计出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277万余张,涉及蔬菜、瓜果、水产品等三大类食用农产品60万吨。狠抓“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监管工作,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75个品种。加强新收获原粮质量品质监测,累计扦取稻谷、小麦、玉米三类样品1310份,全市配备烘干设备18台,日烘干能力达到4000吨,满足烘干需求。1.59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纳入风险分级动态管理。8家大型食品销售企业建成省(区)级“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实现放心承诺超市85个。

  与此同时,指导532家学校食堂100%建成“互联网+明厨亮灶”,实时公开食材加工全过程,并通过扫码公示,保障学生家长食品安全知情权。4000余家外卖餐饮“外卖封签”全覆盖,消费者实现“无签拒收”。建成怀远、鼓楼尚街、永莹购物中心和星星小镇等食品小摊点集中经营区,全市1789个食品摊贩实现“四统一”监管。

不断探索 为食安治理提供“银川智慧”

  如何在食品安全上给市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银川市在追寻这一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多举措探索监管防范模式,为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了“银川智慧”。

  推行创建“银川模式”。2021年,银川市结合宁夏全域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区”,创新提出“123456”创建模式,即:紧扣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强化三种措施、开展四项活动、实现五个目标、形成六项机制。食品安全案件查办事权、制度等规定健全完善,依法应查办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立案率、查办率和公示率均达到100%。在该市举办的117场(次)各类国际、国内重大活动中,保障17.6万人次安全就餐,持续保持“零投诉、零事故”,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生产经营者守法和诚信意识普遍增强,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人员100%纳入法律法规抽考系统,参培率和合格率均达到100%。

  实施“明厨亮灶”“银川标准”。“银川市明厨亮灶智慧食安监管平台”和“银川市明厨亮灶智慧食安监管移动监管平台”运行以来,该市依托明厨亮灶智慧食安监管模式,由市场监管局牵头制定了《明厨亮灶暨智慧食安建设评定规范》,于2021年3月15日正式实施。2021年6月28日国家版权局向银川市市场监管局颁发了《银川市明厨亮灶智慧食安监管平台V1.0》和《银川市明厨亮灶智慧食安移动监管平台V1.0》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率先纳入知识产权保护。

  打造食安监管“银川特色”。打造全国首个大型行政执法类电视直播节目“每月查餐厅”,通过12315投诉举报、市政府门户网站等多个渠道,广泛征集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按照市民“想看什么,就查什么”的思路,以“群众视角”,通过不打招呼突击检查和全程公开执法过程的形式,向广大市民和网友展示餐饮单位食品安全管理真实水平。此外,按照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统一要求,将执法文书和相关法律法规全部植入智慧监管系统,一线执法人员通过移动执法终端进行现场检查,实现电子签名、检查数据和检查结果等“一机通办”,真正实现了机器换人、人干机算的智慧化、信息化、无纸化监管,监管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

  开发应急处置“银川系统”。2017年,银川市完成了食物中毒数据库开发建设项目。通过制定70种食物中毒疾病标准,研发查询软件和食物中毒筛查软件,不仅可随时通过软件查询各种食物中毒的相关内容,同时可在疑似食物中毒调查初期筛查出可能的食物中毒种类,为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提供先进的技术保障。

  构筑示范创建“银川样板”。为推动创建工作见实效,按照“部门指导、企业自律、社会参与、整体提升”工作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食品安全示范街区建设,以示范引领全域创建。监管部门依托网格化管理,创新建立网格员工作管理群,将监管人员、市场开办方、商户纳入同一空间,上传规范化达标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所照片或视频,供群里商户学习借鉴,并上传未达标、存在问题商户的照片或视频,让后进商户“红红脸、出出汗”,倒逼商户落实主体责任。目前,银川市已建成27个宁夏首批食品安全示范街区,覆盖2178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同时建成示范社区、示范学校食堂、示范生产企业和示范小作坊园区54个,接待外市县互学互访16次。

  “我们将始终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努力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银川市市场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黄瑾如是说。

(章健)

《中国食品报》(2022年03月01日03版)

  (责编:袁国凤

 

 

 

中国食品报网友
联系电话:010-63392022 联系邮箱 cnfoodcul@126.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