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小蘑菇” 致富“大产业”

全国首个食域中国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基地落户山东邹城省级农高区

2024-01-29 15:29:30 中国食品报网

  本网讯   2024年1月27日,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中国食品报》创刊40周年研讨会,在北京大红门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山东全国首个食域中国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基地落户邹城省级农高区,邹城省级农高区管委会副主任肖炳连受邀参会,并接受中国食品报品牌农业中心专访。

  邹城省级农高区管委会副主任肖炳连、中国食品报社社长黄国胜、邹城省级农高区管委会经济发展部部长王文明

  说到邹城市大规模发展食用菌栽培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历经四十多年五代蝶变,目前邹城的食用菌产业已经实现了工厂化、智能化、标准化的周年生产,建成了21家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企业,全市年产鲜菇45万吨、一二三产全产业链产值82亿元,品种涉及金针菇、杏鲍菇、羊肚菌、玉木耳等20多个,其中工厂化金针菇产量占全国14%。依托食用菌产业的雄厚基础,山东省政府批复设立了邹城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邹城省级农高区依靠食用菌产业和“邹城蘑菇”品牌,成功带动5万余名产业从业者致富,小蘑菇已然成长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用活地方资源,发展产业经济

  邹城省级农高区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优势,紧盯“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食用菌行业,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提速。前韩、钓鱼台、南葛、西纸坊等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的“1+1+1”全新合作模式,引导村民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村集体合作社与食用菌龙头企业开展合作,由企业为村民提供食用菌种植技术指导和培训,按照市场价格统一提供菌棒和统一收购、销售,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和产量,又稳定了销售市场,园区周边26个村的集体平均年收入超过1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

  健全产业链,推进三产融合

  引入优质、绿色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线,实现“厂区机械化、流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的“三化变革”,园区企业友泓生物金针菇日装瓶量32万瓶,年产值达2.8亿元,被誉为“蘑菇超级工厂”。推动产品向保健食品、生物制品、调味品等深加工方向发展,“友和庄园”系列产品入选首批“好品山东”品牌,带动2000多户农户从事产品经销、物流运输等第三产业,呈现出产业融合、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

  构建支撑体系,强化保障措施

  为破解群众“有种植意愿、缺资金技术”的难题,邹城从政策、资金、机制入手,创新联农、带农、富农方式,把更多增值收益和就业机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先后制定了《邹城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意见》《关于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从用地、人才引育等方面持续扶持,每年列支6000万元专项资金,累计争取专项贷款2.8亿元,保障食用菌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扩大生产、提升规模。

  搭建科创平台,提升产品价值

  邹城省级农高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研发高效项目、攻关先进技术、培育优质品种,实现“稳产量、优供给、增效益”的高质量发展。与国际蘑菇学会、山东省农科院、吉林农大、福建农林大学等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建设有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工作站、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实验基地等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31个、转移转化服务平台41个,培育黑皮鸡枞菌、羊肚菌等20多个名优品种,积极开展玉木耳、双孢菇、桑黄、白灵菇等珍稀食药用菌品种研发和工艺改进提升,带动食用菌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园区食用菌企业每年科技研发投入超过1300万元,重点攻坚菌种研发、工艺改良等领域,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7个、实用新型专利52个,科技贡献率达35%,园区友和生物公司自主选育的金针菇新品种“友和3号”,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品种保护权,打破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依赖进口菌种的壁垒;研发的秸秆栽培食用菌及循环高效利用项目,每年可节约生产成本近2000万元,每个种植大棚产量提高近17%。

  据“食域中国”项目负责人刘鑫淼主任介绍,“食域中国•地域美食产业振兴计划”是中国食品报社为着力支持和参与国家全面乡村振兴战略,以助力国家全面乡村振兴战略为己任,充分发挥国家级媒体的使命和担当,于2023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的乡村振兴产业助农项目。该项目以“讲好品牌故事,传承美食文化,推广地标特产,助力乡村振兴”为宗旨,将通过中央政策宣传、土特产及地域美食经营主体探访推荐、农产品加工科技下乡、品牌农业与乡村振兴公益培训、品牌数字化管理平台搭建、权威媒体报道、直播宣传、电商销售与对接等形式,对全国地标产品及土特产原产地、832重点脱贫地区、三区三州重点帮扶地区进行帮扶支持。

  (王妍)

  

初审:李松   责任编辑:肖之涵   审核:王金臣

 

中国食品报网友
联系电话:010-63392022 联系邮箱 cnfoodcul@126.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