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产品质量成直播带货主要维权舆情

专家建议从源头防范主播违法违规行为

2024-03-19 09:11:22 中国食品报

  本报讯  (记者 袁国凤)近日,由消费者网、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北京工商大学新商业经济研究院、中新经纬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主要反映出虚假宣传、产品质量、价格误导、不文明带货、发货问题、退换货、销售违禁商品以及诱导场外交易等八方面问题。

  《报告》通过采集2023年1—12月有关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数据,从直播平台和带货主播两个维度进行深度分析,同时对相关直播带货案例和问题进行分类分析。对比2022年舆情数据发现,有关虚假宣传问题的维权舆情有所提升,由2022年的第二位上升为第一位,占比由2022年的37.82%提升到38.97%;有关产品质量问题的维权舆情大幅下降,位居第二,占比由2022年的45.75%下降到34.59%;而价格误导占比大幅提升,由2022年的5.08%上升为13.24%;其他问题则保持相对平稳。

  虚假宣传、产品质量问题占比均超过三成,这说明虚假宣传和产品质量问题仍然是直播带货的主要问题,其中产品质量问题有了明显改善。《报告》选取疯狂小杨哥、李佳琦、罗永浩、董宇辉、辛巴等17位带货主播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在对2023年维权舆情数据汇总分析后发现,有关头部主播的维权舆情反映出的问题涉及虚假宣传、产品质量、价格误导、发货问题、退换货和不文明带货等各个方面。相比2022年舆情数据,虚假宣传问题和产品质量问题舆情占比均有所下降,虚假宣传从44.76%下降为38.53%,而产品质量问题占比从43.94%下降为34.22%;价格误导问题,占比15.10%,相比2022年上升7.75%;不文明带货问题占9.91%,较2022年上升8.78%;发货问题占1.24%,退还款问题占0.90%,两种问题占比相较2022年都有所下降。

  《报告》指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直播带货行业也暴露出了许多违反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影响了整个直播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应该引起相关部门及消费者足够的重视。

  在虚假宣传问题方面,一些主播为了销售产品,可能会夸大产品的功效,从而误导消费者。例如,东方甄选将养殖的“厄瓜多尔白虾”宣传为野生,广东夫妇直播间过分夸大“青汁”的功效等,都存在虚假宣传的嫌疑。另外,一些主播为了提高销量和利润,可能会采用虚假宣传手段,如伪造销售数据、编造虚假用户好评或虚标成交量,通过数据造假欺骗误导消费者。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损害了整个直播带货行业的信誉。

  在产品质量问题中,有的消费者收到的商品与直播时的商品不一致;有的主播销售“三无”产品、假冒伪劣商品,或者消费者收到商品发现腐烂变质,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有一些主播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降低产品成本,故意选择一些质量低劣的产品。消费者在直播带货中购买了质量低劣的产品后,不仅损失了金钱,也可能对直播带货失去信任。

  另外,一些主播为了获得更高的佣金或者提高销售额,会在直播中夸大商品的原价,然后通过打折、优惠等手段来吸引消费者购买。一些主播会宣称商品是限时抢购、限量特卖等,制造紧迫感,让消费者产生购买冲动。这种行为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报告》建议,主播群体应加强教育培训,增强自身法律意识、合规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源头上防范网络主播的违规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首先,针对虚假宣传问题。主播必须增强自律意识,不做虚假夸大和误导性宣传,在诚信带货、实事求是的情况下,履行服务承诺,与监管部门、平台共同发力,努力为消费者营造健康向上的直播环境,引导消费者放心消费。

  其次,针对产品质量问题。主播在选择带货商品时,要严把质量关,精准测评各种商品的质量,精心挑选货源,做到全过程跟踪追溯,保证所宣传产品质量合格,不销售“三无”产品,不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和山寨产品,注重商品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一味贪图私利,切实为广大消费群体考虑。同时,联系平台积极保障物流和售后问题,不得一销了之,加强全流程质量监督,及时自查自纠,及时吸纳反馈意见,搭建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不辜负用户的信任。

  围绕《报告》中舆情突出问题,直播带货平台要重点优化提升。直播平台应该建立完善的商品信息披露机制,确保消费者能够获得真实、准确的商品信息;还应该加强对直播主播的审核和管理,确保其真实身份和合法经营资质。然后,直播平台应该加强对直播带货的监管和规范,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中国食品报》(2024年03月19日03版)

  ( 责编:袁国凤 )

 

 

中国食品报网友
联系电话:010-63392022 联系邮箱 cnfoodcul@126.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