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绘出农业“未来式”

2024-04-24 09:23:41 中国食品报

  农业科技创新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引领作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打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减脂黄瓜”、卫星遥感种地、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科技力量描绘出传统农业的“未来式”。

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上的特色蔬菜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菜篮子”里科技足

  一株株番茄以“无本之木”的方式生长,根系悬垂在空中,距离圆柱形舱体底部的液体还有一段距离……“这里展示的是气雾栽培技术,是一种利用喷雾装置将营养液雾化直接喷洒到蔬菜根系上,替代土壤为蔬菜生长提供水分和养分的水耕栽培模式。”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10号展馆馆长马尊娟说,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土壤栽培难以调和的水分、空气、养分供应矛盾,并易于自动化控制和立体栽培,能够节水、节肥,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提高温室空间利用率。

  作为“中国蔬菜之乡”,数字化技术、智能化装备已在山东潍坊寿光市广泛应用,当地新建大棚物联网应用率超80%,手机早已成为菜农的“新农具”。

  表皮光滑、果肉浅绿、白刺稀疏、看不出明显纹路——这是寿光出品的“减脂黄瓜”。“它的丙醇二酸含量是一般品种黄瓜的数倍,有助于抑制糖类转化为脂肪,因而被命名为‘中蔬佳人’,也被菜农们称为‘减脂黄瓜’。”寿光市副市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副主任许铁敏说,这一品种已累计在寿光市推广种植了1000余亩,亩产在1万公斤以上,可带动种植户每亩增收3万元。

  除了“减脂黄瓜”,“草莓番茄”“苹果丝瓜”等新蔬菜品种也正走出大棚、走向市场,丰富百姓餐桌。

  为了打造蔬菜产业“中国芯”,寿光累计投入3亿元,实施“种子工程攻坚行动”,一大批本土育种企业“破土而出”。在寿光,国产蔬菜种子的占有率由2010年的54%提升到现在的70%以上,黄瓜、圆茄、丝瓜、苦瓜、西葫芦、甜瓜等绝大多数蔬菜种子实现自给。山东寿光蔬菜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欣庆说,目前寿光茄果类种子在产量、外观、口感、抗病性、耐寒性等方面的表现,多数已经追上甚至超过了“洋种子”。在“寿光蔬菜”的示范带动下,这些品种已经推广到全国。

农机跑出“加速度”

  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农业全产业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技术、新方式在农业生产中开始大显身手。

  在河北衡水,越来越多的新型智能化农机设备开进了农户们的种植大棚里。“饶阳县是农业县,我们小型机械入棚率非常高,现在小麦、玉米种植机械化程度已经超过了95%。”饶阳县副县长王伟佳说。

  不仅是饶阳县,从智慧育秧到现代化农机,我国的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与智能设备的应用范围正不断加大。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其中有两大领域进展较快,一是育种,二是农业生产装备。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装备已逐渐解决长期存在的“一大一小”两个“卡脖子”问题:“大”指大型农机,在面积广大的大型平原上,例如东北平原,需要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以提高种植生产效率;“小”是指小型农机,在中西部丘陵山区,通过“农机上山”,推动农业机械的小型化、智能化。

  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留守营镇苗宏农业种植基地,六七辆搭载新型北斗导航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的播种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抚宁区农业农村局机械化办公室负责人李玉辉介绍,目前,抚宁区配有北斗导航系统的动力机械已达200余台,以种植马铃薯为例,每天每台机器的作业面积能达到20亩左右,破解了种地成本高、收益低的问题。

  专家表示,农业科技创新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农业在科技创新上寻求突破,一方面,需厚植产业优势,聚焦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另一方面,需聚力生物育种、装备研发等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特派”送技到田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要鼓励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提高科技服务质量,扎实推广农业技术,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跟着做,也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的关键一环。科技特派员成为支撑乡村振兴、服务基层一线的科技人才服务“金字招牌”。如云南已建成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队、科技特派团、企业科技特派员、国际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共同服务的科技特派员人才队伍,共有27个国家科技特派团、84个省级科技特派团、60个省级科技特派队、27499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和2728名项目期内“三区”科技人才,协同服务乡村、边疆、企业和周边国家。

  “你瞧,现在是小麦拔节初期,得加强水肥精细管理,促苗早发快长,提高成穗率、增加穗粒数……”在河南省长葛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驻村服务专家陈建玲正给种粮大户开出“药方”。长葛市农业农村局共派出56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面对面进行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加强科学春管,助力小麦生产。

  包村联户服务,农技专家奔忙在农业一线。今年立春以来,全国累计已有近25万名农技人员奔赴田间,山东、河南、湖北、湖南等多个省份发布小麦、油菜等各类春管指导意见。

  依托全国7000余个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围绕小麦抵御春旱、春播注意事项等,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服务10万次,发布农情4.8万条,总浏览量达到100万。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4年04月24日04版)

  (责编:高 娜)

 

 

中国食品报网友
联系电话:010-63392022 联系邮箱 cnfoodcul@126.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