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苗种培育 提高产出产量

蓝圆鲹人工繁育技术取得突破

2024-04-09 06:00:00 中国食品报

  随着全球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消费者对健康、高品质食品的追求,海产品日渐受到青睐,其中,蓝圆鲹以其独特的食性和营养价值成为消费者的新宠。蓝圆鲹肉质鲜嫩、富含优质蛋白质,尤其是人工养殖蓝圆鲹的肌肉脂肪含量更高、口感更好,成为市场的热门品种。近日,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为蓝圆鲹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望使其从野生捕捞后养殖逐渐转向规模化养殖。

蓝圆鲹成功实现自然产卵

  蓝圆鲹的养殖此前以野生海捕投放到网箱的方式进行,野生蓝圆鲹鱼肉脂肪含量少,肉质口感不好。福建漳州一水产养殖业者偶然的机会发现混养于渔排中的蓝圆鲹肉质细嫩、油香诱人,开始尝试从野生海捕投放到网箱养殖。一蓝圆鲹养殖企业负责人介绍,养殖的蓝圆鲹生长周期为8—10个月,其肉质也更为鲜嫩,平均一斤能达到50元左右,一经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热烈追捧。因此,开展苗种培育,进一步推动蓝圆鲹人工养殖具有重大经济价值。

  广东水产学会日前组织专家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基地(以下简称“海洋渔业试验基地”)主持的“蓝圆鲹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行现场测试。

  海洋渔业试验基地高级工程师、“东江学者”吴锦辉介绍,2023年10月,试验基地收集蓝圆鲹野生群体1064尾,经5个月驯养,获得成熟亲鱼228尾。今年3月,试验基地育种团队对其中163尾亲鱼开展人工催产试验,成功实现自然产卵,共获得受精卵627万粒,孵出仔鱼200万尾,3月27日孵化的仔鱼培育至第7天,经现场查验,生长发育正常,摄食良好。专家组表示,蓝圆鲹亲鱼平均叉长22.40±1.58厘米,平均体重247.40±54.32克,蓝圆鲹人工繁育技术实现突破,有望进一步丰富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

  蓝圆鲹是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具洄游习性,喜结群,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在我国多见于东海、南海近海海域。作为广食性鱼类,蓝圆鲹以浮游于海面的甲壳类幼体、磷虾和桡足类幼体为食,成群结队逐浪而食也让蓝圆鲹得名“巴浪鱼”。蓝圆鲹的发育周期较短,1龄就能达性成熟。

养殖蓝圆鲹更具食用价值

  近两年来,养殖的巴浪鱼名声大噪,国内很多餐厅都可以见到它的踪迹。蓝圆鲹肉多刺少,潮汕地区通常将其做成美味的名菜“鱼饭”。此外,有研究发现,蓝圆鲹鱼肉富含优质蛋白质,含有18种氨基酸(75.24%),其中包含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30.08%)、8种非必需氨基酸(41.04%);含有17种脂肪酸,其中棕榈酸含量最高,PUFA含量为2.6%(以干重计);富含矿物质元素。

  业内学者介绍,通过对人工养殖蓝圆鲹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发现人工养殖蓝圆鲹肌肉中各种常规营养成分的含量及分布与报道过的野生蓝圆鲹存在一定的差异,人工养殖蓝圆鲹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等非水营养成分含量即总养分含量,特别是粗脂肪含量,明显高于野生蓝圆鲹,这可能是人工养殖蓝圆鲹更具食用价值的主要原因,也是人工养殖蓝圆鲹肌肉营养价值高于野生蓝圆鲹的主要优势表现之一。

  人工养殖蓝圆鲹具有更多的脂肪,比野生蓝圆鲹肉质更加鲜美,是少数养殖产品比野生产品更受市场欢迎的水产品种,当前养殖产品价格是野生产品价格的6—8倍。业内人士表示,蓝圆鲹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海洋经济鱼类,其营养价值、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均较高,且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因此,对蓝圆鲹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业内人士表示,蓝圆鲹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资源,其产业发展受到渔业管理、环境保护以及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产出质量,建议从以下方面引导产业发展。

  一是通过引入先进的养殖技术,如智能水质监测系统、自动喂食系统和环境控制系统,提高蓝圆鲹养殖的效率和产量。利用传感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养殖环境的精准监控和管理,提高养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二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和选择育种,改良蓝圆鲹的生长速度、抗病能力和肉质品质,培育出更适应养殖环境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提高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是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实现蓝圆鲹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如利用废弃物进行有机肥料生产或生物能源开发,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推动蓝圆鲹产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四是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研,结合消费者健康意识和饮食需求的变化,开发出更符合市场趋势的蓝圆鲹产品,如深加工产品、健康食品等,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拓展市场份额。

  五是运用互联网、移动支付和物联网技术,建立起蓝圆鲹产业的数字化营销平台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生产、销售和物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运营水平。

  六是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采取科学的渔业管理措施,防止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保护蓝圆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蓝圆鲹产业的发展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努力,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人类提供更丰富、更健康的海洋食品资源。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4年04月09日06版)

  (责编:王佳仪)

 

中国食品报网友
联系电话:010-63392022 联系邮箱 cnfoodcul@126.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1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18号

中国食品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服务: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  彭殷庆 (高级合伙人)律师13718820003